Chicago Marathon and Hotel Room Pricing

这周末去芝加哥小逛一圈,看看老同学。

碰巧周日是一年一度的芝加哥马拉松,算是美国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

之前订酒店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大型活动,只是觉得房间很少,价格比正常高出不少。

在去之前几周,也隔段时去 check 了一下酒店价格。以 Hyatt Regency Chicago 为例(这两天住的酒店),四周前普通房间大约是 $440/晚,过一周降到 $400/晚,之后降到 $360 ->$ 340。

原本在想 Hyatt 怎么有如此奇怪的定价策略(Hyatt 还有最低价保护),到了芝加哥突然就明白,可能是 – 周末天气预测不好(下雨,不适合马拉松),导致不少人取消计划,才会有如此明显以及奇怪的降价曲线。

大型 event 对于酒店的贡献 can’t be overestimated。大型活动和会议的数量质量,以及相应的酒店业表现,是很有用的 indicator 来跟踪称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

简单找了两个 SF 的数据 – 不过很 high level 以至于没有具体的 implication..

Hotel Occupancy Rate

Hotel Average Daily Rate


想象中,一个 monitoring panel 应该很有用,包括主要城市每周大型活动会议,对应酒店交通 detailed 数据,还有行业影响等等。

应该没有 publicly available 的版本,有待制作或整合公开。

10年流行音乐 – 2006 vs. 2016, 2007 vs. 2017

最近在 b 站上感受到了一股音乐复兴的势力。一大波十几年前的流行 [经典] 歌曲被翻出来。

选两个视频,看一看

www.bilibili.com/video/av19408071

www.bilibili.com/video/av19323369

抛开每首歌的评论,还有一些有趣的点 –

  • 由于 b 站的年龄层,有一些怀旧的 bias,但被更年轻的用户中和一些。整体而言,用户偏向 2006/2007 年的歌曲。
    • 这里面应该有一层对于当下天天听的流行歌的疲倦
    • 以及对于拥有一些怀旧情怀的优越感,经历过美好历史的优越感(看着这些歌长大)
  • 2006/2007 派出的歌曲大多有巨星加持,更在观众那里加分。虽说巨星也是因为时间检验和加成,但感觉那是个更容易出所谓巨星的年代。
  • 说到巨星的出现,除了个人的能力 – 两个时代相比,音乐分发的势力和格局很不一样,音乐消费的种类也更多样化,商业模式更立体。
  • 技术进步带来的 mv 质量、音质上升(网速、读取速度等基础)毋庸置疑。但观众也表现出对于修音、后期等编辑的抵触
  • 观众对于歌词以及音乐想表达的内容有偏好。无情感或无思想的歌曲在这类比拼中容易落入下风(或者工厂式的情感)。
    • 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真实抑或是“生产”的内涵,全凭观众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会受音乐分发方式、流传度、出现场合等附加因素影响。

 

Gig Economy & Employment Issues in the 21st Century

今天公布的美国上一周 (9/23 – 9/29) Weekly Jobless Claims 降至 20.7 万例,接近 49 年低点。49 年最低点在两周前触及,9/9 – 9/15 那周的 Initial Jobless Claim 为 20.2 万例,是 1969 年 11 月以来的最低点。

昨天公布的 nonfarm private sector employment 数据也很出色,增加 23 万例。市场对于明天将公布 non-farm payroll 数据期望相当之高。

8 月的 unemployment rate 已降至 3.9%。Full-employment 社会的话题今年以来获得更多关注…

但在经济数据的背后,不应该忽视的是新型商业模式对于这些数据的影响 – uber, lyft, airbnb, grubhub, etc… so called “gig economy”。同时,原先简单粗暴的 employed/unemployed 划分已经不能充分反应新经济的就业问题。

把旧的思维模式强加在当前经济模式下,必然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1. 原本 unemployed 人口通过 uber 等公司作为收入来源,没有 actively looking 或者没有 desire for or availability for work;然后一部分也不会当自己是 employed,由于是数据来源是 survey,最终导致部分人口没算在 labor force 里,不算做失业人口。一个参考是 08 – 13 年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的下降。
  2.  gig economy 中的 “employer” 各方面没有保护,比如最低工资保障 mini wage,健康保险 health insurance,养老 pension,失业保护 unemployment insurance 等
    • 各州对于相关纠纷的判决有所不同,但都开始关注 independent contractor / employee 的问题。
    • 参考 case 1:加州 Lawson v. GrubHub,2 月 Judge Corley 支持 independent contractor [trial court];在下面的 case 之后,5 月 Lawson 上诉至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Ninth Circuit
    • 参考 case 2:加州 Dynamex Operations West, Inc. v. Superior Court,4 月底 California Supreme Court 支持按 employer 的划分,并采用 ABC test
      • (A) that the worker is free from the control and direction of the hiring entit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both under the contract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and in fact;
      • (B) that the worker performs work that is outside the usual course of the hiring entity’s business; and
      • (C) that the worker is customarily engaged in an independently established trade, occupation, or business of the same nature as the work performed.
    • 参考 case 3:纽约州 The New York Stat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ppeal Board 于 7 月支持 uber driver 在失业保险方面应算作 uber 的 employee
    • 相关 case – 领取失业福利的同时开 uber:Lowman v.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Board of Review [Pennsylvania Commonwealth Court],“by occasionally accepting offers of work such as that afforded by Uber, an individual does not make a ‘positive step’ toward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business”,参见 Bruce L. Baldwin 文章
  3.  under-employment 问题。当前 gig economy 中的 independent contractor 更偏向于 lower-skilled 工作;以及拉低整体的 productivity。这是个更长期的问题。

BLS 有一项统计,在 2017 年 5 月,美国约有 1.6 million electronically mediated workers, accounting for 1.0 percent of total employment;uber 今年 9 月在自己的 blog 中称已有超过 90 万的 driver,两个数据也算 consistent。

下图来自今年 9 月 JPM 的一篇 research,更直观,但有 bias,在 JP Morgan 开户的人更可能参与在 gig economy 中

从整体看,这还不是一个大规模群体,但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持续增长的群体。在 AI 和娱乐的未来,gig economy 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下个十年食物增量 – 非洲的谷物,印度的乳制品,中国的肉类

一篇关于未来十年全球农业发展的研究 – OECD‑FAO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8‑2027

Bloomberg 依此做的一张图拿来分享一下,原文链接

未来十年农业/食物增长主力将来自非洲和印度。不过这项研究的 assumption 是中国人口净增长放缓,到 2027 年近乎于 0 增长。

以及这项研究大部分结论都参照的是上涨前的油价。通过各种 pass through 以及肥料等成本提升,石油价格对食物价格影响不可忽略,并反而影响供需关系。

但各地区对于不同食物的 prefer 程度,确实值得参考。以及附上下图供参考,原文链接

Modern Communication (2)

在 Modern Communication (1) 的基础上,来想想怎么把商业模式分类。

这是一个不断被研究和改变的话题,今天也很难说已有商业模式已经完美。

我觉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Pivotal & Complimentary – 主要商业模式和辅助商业模式。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力更生的关键,后者更像是 good to have,或者未来收入空间有限。 每一个平台会涉及不止一种,范围限于上图中的平台。

Pivotal

  1. 绑定硬件,依靠硬件销售的 margin – 这是目前苹果 iMessage 独有的
  2. 广告/订阅号
    • 平台广告。平台可以分发,以信息流或一部分平台界面为主,偏 targeted ads – 这是主流之一,Facebook 的招牌,还有微信朋友圈,Instagram,微博,Twitter ,LinkedIn 等…
    • 进驻媒体/公众号的原生广告或其它商业行为。举个例子就是比如(自)媒体在微信上自带的广告,或者打赏、订阅等付费行为。
  3. 支付。微信支付本应该单独和 Venmo 或者 Square 比较… 但这也不能不算在微信的商业模式里。像腾讯做到这么成功,其它公司是相当羡慕的… 然而目前还是腾讯独一份,沾了原先的传统支付体验不好+现金社会的光。

Complimentary

  1. 依靠游戏。仅看游戏收入规模绝对可以算 Pivotal,本身也是高 margin 行业。但问题在于,没有社交平台游戏也可以独立赚钱。所以我觉得只应该算由于社交平台带来的用户黏度和推广速度等价值。这很难从游戏整体收入中分出来。anyway,我觉得游戏不是平台们本身的价值,所以放在 Complimentary 里 – 腾讯,Line,Facebook 等
  2. 表情 sticker 等辅助组件销售 – iMessage,Line 等
  3. 高级 Membership 和其它增值服务 – LinkedIn,QQ
  4. business account,主要指服务号,小程序可以看作半个高级服务号。这个模式我有点想放入 Pivotal,但觉得未来能扛起大旗的 revenue 还没有 foreseeable,或者会以支付等方式呈现 – 微信,WhatsApp,Line 等
  5. 平台周边产品 – Line 的线下店,形象的授权费;还有 Snapchat 的眼镜也算(尽管与 app 本身也相辅相成,但没有成为重要收入。不像 iPhone 等)
  6. 按使用量收费,这是 WhatsApp 创始人之一曾提出的,但还没有在哪个平台上被使用(没有画入图中的 Skype 在用),这有点像是退回以前的时代 – WhatsApp (proposed)

准备也画个图 – in process..

Nobel Prize! Immunotherapy – CTLA-4 & PD-1

不得不提一下今天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需要把 Modern Communication (2) 往后推一天。

James P. Allison 和 Tasuku Honjo 分别发现了 CTLA-4 和 PD-1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仲要作用,共同分享今年的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本身我也有一直在跟踪这个领域,对于今年的颁奖还是很兴奋的。1990s 年代的科学发现今天已经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给无数癌症患者带来了缓解/治愈。

Yervoy (CTLA-4) 2011 年首次被 FDA 批准上市;Opdivo (PD-1) 2014 年 7 月在日本首次获批(melanoma, 全球第一个获批的 PD-1),随后 Keytruda (PD-1) 2014 年 9 月也在美国被批(melanoma, 美国第一个获批的PD-1,Opdivo 同年 12 月在美国获批)。

Yervoy 和 Opdivo 现都在 BMS 旗下(2009 年收购 Medarex 获得),Keytruda 现在 Merck 旗下(2009 年与 Schering-Plough合并获得,Schering-Plough 2007 年收购 Oragnon 获得)。

2018 年 6 月,Opdivo 在中国获批上市 (NSCLC);7月,Keytruda 在中国获批上市 (melanoma)。

我相信,癌症治疗就像 debug 一样。癌症本身也就是人体内代码错误。Immunotherapy 是一大步迈进,是我们不断接近 bug 源头的重要一步。或许今天我们的干预手段以后看来相当拙劣,就像是蛮力 debug,会影响其它 code 或者极其不 efficient & effective – 但我相信,(cancer) debug in a smart way 的那天并不遥远。

附上一图,来看看 commercial success from real science –

Modern Communication (1)

最近 FB 有一些新闻/变化出现在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比如 instagram 创始人退出,WhatsApp 明年将插入广告,WhatsApp 创始人之一 Action 与福布斯的采访,5000 万用户数据受新发现漏洞影响,等等

Coincidently,腾讯 9 月 30 日宣布架构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被重组的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

全球(中美)最大的社交巨头最近的动作,集中反映出了 FB 和 腾讯,以及全行业对于商业化和未来方向的探索。这是一个已经持续数年的讨论、思考以及尝试,近期的事件更像是“仪式感”的体现。

借此机会,想来梳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准备分两篇 blog 来总结两个重点:产品划分和商业模式划分。


我认为,modern communication 可以分别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conversation-like 像对话一样的,比如微信和 iMessage 的聊天功能;另一种是 post + comment 发布 + 评论的模式,比如 Facebook 和新浪微博。

这两种模式是 spectrum 的两端,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当平台开始扩张,需要满足另一端及中间的需求,我们就可以看到:

  1. Facebook 上有私聊功能,后独立出了 [FB] Messanger;twitter 微博等平台等等也都出现私聊功能。
  2. 聊天类的平台也推出了 post + comments 的服务(但限定观众范围),比如微信的朋友圈,snapchat 的 stories 等。
  3. 限定观众的 post + comments 与全网可见的 post + comments 几乎没差别,后者只需要提供一些选项就行,比如 Facebook 上的仅好友可见,或者 Instagram 的 private 账户选项

稍作整理后,如下图。

仅从一个方面简单把产品归类。

下篇讨论商业模式。

Drones and Smart Glasses

今天我把有段时间没用过的 Mavic Pro 拿出来更新了一下软件。

又想起了在住的附近飞的时候跟周围人简单聊,开玩笑到 spy on neighbour…

加上前两天写到 Snap 的 Spectacle,加上再早之前的 Google Glass,觉得有一些共通可以放到一起,来看这一类带拍照摄影功能的电子产品在美国受到的阻力。

从小时候起,一直受到的教育也是不要随便照别人。但被强调的语境大多是在欧洲国家、美国等地。这确实是一个十分需要重视的问题。

iPhone 或其它手机,由于和照相机长得类似,操作也类似,被各国社会没太多阻力地接受。或许问题的关键就是是拍照和摄影的操作会被周围人知道,以及持续性。

知情与否 make a big difference – 一举起手机也暗示了周围人,有问题可以沟通

持续性也重要 – 一直拍照角度地举着手机一样会被排斥;手机可以迅速放下来

然而,无人机和智能眼镜,都有让被拍摄人注意不到被拍,以及对被拍多长时间不知情的 concern。

即使是手机,也有越来越多的 concern。

IMO, the line might not be drawn in the near term, but a consensus will be reached and hopefully most people will follow some sort of “best practices” .

 

Debit Card Redefined – 背靠 Visa & Mastercard 的 Square & Venmo

Square 和 Paypal 是两家相当有声音的 fintech 公司,Square Cash app 和 Venmo app 分别是它们旗下的 p2p 支付载体。

虽然早就关注,但今天才申请了他们各自的 debit card – Cash Card (by Square) 和 Venmo Card (by Paypal)。

Cash Card 是去年推出的,4 月宣布,5 月开始预定;Venmo Card 是今年 6 月正式推出。Cash Card 接入 Visa 网络,Venmo Card 接入 MasterCard 网络。

Debit card 不新鲜,背后要有银行。Cash Card 是 Sutton Bank,Venmo Card 是 The Bancorp Bank。从这种程度来看,相当于把很多监管问题外包,从而自己更多地服务消费者。

(PayPal 也有以 PayPal 为形象主题的 debit card 和 credit card,之前就有不少发卡的尝试,但这里想聚焦一下从 P2P 支付中走出来的 debit card,也就是 Venmo 和 Square Cash)

通过这种方式,Square 和 Paypal 尽可能地想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新一代的银行,尽管它们不是银行;在此之上把所有银行已有的、有实际用途的业务再重新做一遍。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贷款业务。Square Capital 通过 Celtic Bank,目前放贷大小为 $500 – $10k,Paypal Business Loan 通过 WebBank,目前放贷大小为 $5000 – 50k

还有 payroll/payouts 等

把传统的业务和需求,用新的方式呈现,把用户体验放到首位,这是一个 square 和 paypal 在赛跑的路上(square 隐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挑战传统玩家的故事。

Snapchat 的微信支付尝试

理论上说,Snapchat 有微信支付类似的一些基础,也做过不少相关尝试,但结果差强人意。有几个主要功能讨论一下。

「SnapCash」

2014 年开始与 Square 联手推出了 SnapCash,然而没有成功。彼时的 Venmo 已很大程度填补了这片空白(社交属性 + P2P payment + millennials),并于 12 年 8 月被 Braintree 收购;随后 13 年 9 月,当时仍属于 eBay 的 Paypal 收购了 Braintree;又过了一年后宣布 Paypal 从 eBay 分拆独立上市。

行业整合的迅速没有给 SnapCash 太多机会,而 2015 年 此前的合作伙伴 Square 也推出了自己独立的 Cash app,随后会成长为市值超越 Snap 的 Fintech 代表。

Snapchat 本身用户增长问题也负面影响了其它功能。18 年 8 月底,SnapCash 正式停止服务。

「SnapCode」

SnapCode 于 2015 年推出,本是类似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QR code,但一直没有进入主流。

可以作为添加好友的名片,作为网站链接/app下载的入口,作为支付码等等,理论上都是自然而可行的,然而 SnapCode 没能取得 QR code 的地位 – 我觉得有三点:1)被Snapchat自身用户和形象限制。这是特色,也是制约。如果当初腾讯推手机QQ支付而不是微信支付,估计难度要大一个数量级,尽管QQ比Snapchat形象更主流一些 2)美国广泛、根深蒂固、已被用户习惯的支付系统,已经距离现金社会较远,扫码支付没有在中国那样明显的比较优势 3)这种事儿整体的难度,与 Snapchat 的体量不匹配。即使高达300亿美元市值,Snap 在美国科技巨头面前还是个baby,相比之下阿里和腾讯在绝对体量上更合适(这里有些互为因果)

「Amazon 的合作」

与 Amazon 前几天宣布的合作(扫实物购买,以及特殊promo code)最好放在更大的语境里看。

Google 对于电商的野心不减,Facebook 也是。尤其通过 Instagram 的直接购买,甚至新出一个 IG Shopping 的 app,足以让 Amazon 产生危机感。中国市场中,拼多多的微信崛起,抖音对于爆款购物的影响力,淘宝的视频购物场景,也都足以让 Amazon 对电商有更深的理解。

Google Express 成立也有年头,但近一两年多更被重视。17 年 8 月,Google 与 Walmart 的联手成为可以威胁到 Amazon 的存在;之前 Google Express 还有 Costco 的合作,以及 17 年 10 月扩大了与 Target 的合作。

除此之外,Google 在 2017 年 10 月的 Google I/O 大会上正式推出了 Google Lens – 直接识别物体、文字等等,返回搜索结果等,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购物。

不难看出,Amazon 在电商方面,也需要一些新的武器弹药,哪怕是名义上的,Snapchat 的合作水到渠成。于是,在 visual search 领域理解最深的公司中,形成 Amazon + Snap 与 Alphabet 的对垒。

另外,AWS 和 Google 都在给 Snapchat 提供云服务。


有些跑题了。回来

Snap 在做微信支付的道路上,有极大的阻力,没能通过 p2p payment 和 code 扫码站住脚。与 Amazon 的合作,至少在美国市场不会是长久之计;一方面,需要持续评估 Snap 作为独立公司的可能性以及 Evan 迎接收购的态度(还有腾讯 17.5% 的持股),另一方面,需要看 Snapchat 在全球其它市场对于电商、支付等领域的作用。在美国落后的身位,可以让 Snap 在全球其它市场学会怎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