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江湖 Food Delivery Landscape

简要地看了 Grubhub 外延式扩张后,我们来看看这片江湖里的其它角色。

本篇主要出场人物,除了上一篇blog里的Grubhub,还有 – DoorDash,UberEats,Postmates,Amazon,Square

「DoorDash 篇」

如果说 Grubhub 作为上市公司有融资优势,那是以前的资本市场 – 如今,stay private + huge raise 已是常事 (and thanks to SoftBank’s Vision Fund)。DoorDash 就是其中一例,18 年 5 月一轮 5.35亿美元, 8 月紧接着一轮 2.5 亿美元,粮草极其充足。新融资可以让 DoorDash 继续大力研发,同时大力在城市扩张,或是收购。

在这之前,17 年 9 月,DoorDash 收购了 YC 出品 Rickshaw;Rickshaw 的收购更是为了人和产品,预计不会明显增加收入,但在完善城市 delivery 系统上更进一步。

18 年原先专注做餐厅外送的也做起了零售外送,在 Postmates 与 Walmart 合作后不久,DoorDash 也宣布与 Walmart 合作。这原本是 Amazon + Wholefoods + Instacart 的故事,一直把 Amazon 作为究极对手的 Walmart 怎会示弱?餐厅外送和超市外送本也差别不大。这两个合作就这么顺理成章了。

DoorDash 在 18 年 8 月推出了 DashPass,一个类似于 Amazon Prime 的月费会员,$9.99/month,使得 $15 以上的外送订单都免运费。同行之中,Postmates 16 年开始推出类似产品,下面会说到。

「UberEats 篇」

2014 年开始时叫 UberFRESH,仅是整个 Uber app 中的一个功能,后来改名 UberEats, 2016 年成为一个独立的 app。

背靠 Uber 这座大山大概是最明显的标签。Uber 做外送是极其自然的,对于本身开 uber 的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容易,而且有极易转化的 driver base。

Uber 今年 4 月收购 JUMP,共享电动单车,如此水到渠成浑然一体;uber 去年 10 月推出了信用卡,对于餐厅消费极其友好,推出相当多 local offer,如此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Uber driver + JUMP + Uber credit card,加持之下 UberEats 想做小都难。

Uber 还有一手 – 扩大现有的 Uber monthly pass,跟 UberEats 搞 bundle… 还有一手 结合现有 Uber for Business,瞄准 2B 的餐饮外卖。

「Postmates 篇」

16 年 9 月 Founder Fund 领投 $140m,18 年 9 月 Tiger Global Mgmt. 领投 $300m;过去几年 Postmates 完成了几次小收购但与主营业务关系不大,主要 acquhire 招人扩大团队。

在今年早些时候,有传闻说 Postmates 与 DoorDash 合并,这是一个看上去很合理的上市故事,正如 13 年 Grubhub 与 Seemless 的合并上市。

然而,Postmates 有自己的想法。早在 16 年,Postmates 就找了 banker 为被收购做准备。那时候的情况大概是:1)高增长,但没有盈利(或接近?),2)15 年 2 月融完的 $80m 估计不剩多少,也在准备新的融资,3)然而 DoorDash 16 年 3 月完成 $127m 融资,uberEats 16 年独立 app 高调杀入,Amazon 通过 Prime Now 涉足餐厅外送,前方还有 Grubhub 这种已占据大市场份额的已盈利上市公司… 这不会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而且要存活下来要投入巨大,这也是新的融资的难处,4)15 年的估值已到 $400m。所以,不难看出找买家的难度。Grubhub 是潜在买家没错,但显然价格难以谈拢,并且上市公司盈利要受影响,还有融资退出股权等一些列问题。无果之后,原先的投资人就也果断跟注 $140m。

这场战役没有停止的迹象;16 年找不到买家,18 年也没有太多变化。DoorDash 18 年被靠软银,新获大量资本去打一仗;Postmates 自然不会退后,Tiger Global  也 $300m 加码这场巨大战役。

背后的资本也很明白,要能奠定行业格局,尤其在大公司会参与的时候,小打小闹都没有用,等于白烧。要烧就要烧大。

忘了说,Postmates 16 年就推出的类似 Amazon Prime 的会员,把这项意料之中的创新引入外卖行业,$9.99/month,超过 $30 订单免运费,之后不断降低门槛到$25, $20, 部分地区低至 $15。当 DoorDash 今年也推出了类似产品.. 双方目前应该是越走越远了。有融资可以抢用户,比合并收购成本低… 而且信任自己团队和能力,给以后可能的交易加筹码。

「Amazon 篇」

Amazon 的逻辑是相当清晰的。从已有的业务延伸出 Amazon Prime Now 和 Amazon Prime Fresh,配合去年收购的 Whole Foods,线上线下的新零售 – 教父级别的故事。

餐厅方面感觉不是当下重点,看不到 Amazon 的发力。而且众多资本介入,Amazon 自己也要考虑投入和回报。暂时不重点做餐厅也是可以接受的,还有 grocery食材水果等外送市场需要征战。

不用说 Amazon 的其它战场。战场有点太多了。

Amazon 或许会收购?但个人觉得 Jeff 会很 prefer 依靠自己的团队,并且做出不一样的产品,降维进入这个市场。

「Square 篇」

Square 作为 POS 系统起家的新晋大哥,从另一个角度很早就切入了餐饮。Square 在 14 年 $90m 收购了 Caviar,直接切入餐饮外卖;17 年收购了 OrderAhead;18 年收购了  Entrees On-Trays;18 年 5 月,Square 发布了 Square for Restaurants,一个 all-in-one 的餐厅收银管理系统,包括餐座的管理、后台烹饪的管理、员工收入和小费、供应链金融、推广、数据分析… 还有配合 Caviar 的外送系统。Killing it

Square 在餐饮,更像是可以降维打击的角色

还有 Caviar 配送员可以直接通过 Square Cash App 收工资… 一个扩大 Cash App 使用的 synergy

如果说 Grubhub 等公司做了很多横向整合,Square 是把餐厅各方面需求打通,是一个纵向的思路。再加上一些横向外送的收购,Square 的布局十分得立体。

「Grubhub」

回到 Grubhub 身上… 现在的问题是,是派增长的速度快,还是其它竞争者抢得更快?长期来看,assume first-mover advantage 减弱,Grubhub 还有哪些优势?

「未讨论的问题」

  • 对于餐厅的管理,所谓 in-network merchant partner
  • 对于送单人员的管理,所谓 delivery partner
  • 海外市场的扩张
  • fee structure (tho similar)
  • 与餐饮连锁的关系
  • lots of legal issues – resell foods? food handler permit? conflicts with restaurants? independent contractor (yes)

Grubhub – 在收购狂奔的路上

Grubhub 正引领着传统餐饮行业走向外卖 delivery 时代。另一个角度说,Grubhub 为代表的“食物电商”之于传统餐饮,正如 Amazon 为代表的电商业务之于传统零售行业。

Grubhub 的高增长是相当瞩目 – 从收入看,环比增长相当给力;利润也一点儿不含糊,2018 年两季度 non-gaap net income margin 稳定在 20%

2018 Q2 2018 Q1 2017Q4 2017 Q3 2017 Q2 2017 Q1
Rev $ mn
240
232
205
163
159
156
YoY Rev g%
51%
49%
49%
32%
32%
39%

Grubhub 2014 年上市,其实直到 17 年一季度财报前股价都不温不火。转折点,应该是在 2017 年下半年开始的疯狂收购合作路线  

  • 2017.6.8 – 收购 Foodler
  • 2017.7.31 – 与 Groupon 合作,并收购 Groupon 旗下 OrderUp 业务
  • 2017.8.1 – 与 Yelp 合作,并收购 Yelp 旗下 Eat24 业务($287.5m)
  • 2018.9.13 – 收购 LevelUp ($390m)
  • 2019.9.25 – 收购 Tapingo (~$150m)
  • 以及,与大型连锁合作,如 The Cheesecake Factory,Yum! Brands, Jack in the Box 等

收购带来数字上的增长源 + 行业整合带来故事上的溢价,Grubhub 经历了 EPS 和 multiple 上的提升,股价由 ~$40 飙到 ~$140

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离不开 2017 年 $350m 的 credit package;2017 年 cash flow in acquisition ~$333m

2018 年的收购资金近一半儿来自 Yum ,早些时候 Grubhub 以 ~$71 的价格发行股票从 Yum 融了 $200m;然后加上自有的 healthy 现金流

这一套是多么熟悉 – 举债,收购,合并报表,估计提升,溢价股权融资+新的债务,继续收购,继续合并报表…

这个模式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扩张之后,还有东西可以轻松买了么。个人的 concern 之一,就是Grubhub 自身已经变得很大,没有什么中小 food-delivery 可以轻松整合进来并对 top-line 有可观的影响。

另一方面,收购也变相体现了压力,增长的压力还有竞争对手迅速扩张的压力。外送行业下半场愈加激烈。下篇来整理一些。

 

Alphabet (Google) 的战争,拳打四方

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浅显地考虑了Google与其它巨头的战争 – FAMA (Facebook, Apple, Microsoft, Amazon)

按照我认为最明显最直接的矛盾排序:

  1. Google vs. Apple:Android vs. iOS 的战争已持续多年,在增量市场减少的大环境下,Android在中高端市场的冲击也愈加猛烈。操作系统之战是终极生态的用户争夺战,是开发者的争夺战。虽然不至于你死我活,但谁都在尽力赢取用户
  2. Google vs. Amazon: 有两个点,一是未来smart home的争夺战,Google Home vs. Echo,双方都在通过智能音箱全力划(新)地盘。apple 虽然也有音箱,但由于 iphone 的强势,音箱不用作为主打,就基本锁定smart home重要席位。另一个是搜索,amazon 越来越成为买东西的go-to place,用户直接在amazon搜索商品,会很大影响google主营业务搜索的使用场景,而且amazon也在用心发展其ads服务。google推出的google express算是一个反击,直接针对amazon后院。
  3. Google vs. Microsoft:虽然现在不明显,但未来办公场景中,google doc/sheets/slides 与 office 或有一战。office 所代表的办公业务占 Microsoft 营收约 1/3,Microsoft 定强力 defend。而google目前最强大的武器还是免费?
  4. Google vs. Facebook:尽管都靠着ads,但这个领域暂时不至于正面对抗?更多的是一起抢其它渠道ads的份额。

都不是省油的灯。

尽管整个派在变大,但竞争会越来越明显,参考五个天花板

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8 和 互联网的天花板

【推荐读物】KPCB 一年一度的 report,今年5月出的 – 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8 ,294页的看图说话

互联网作为新兴行业,增长和发展是主旋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几个天花板:

  1. 一个天花板在report中已经说明 – 互联网人口的增长极其缓慢。新手机出货量没有增加… 全球已有一半人口纳入互联网…,加上如此之大的基数,互联网人口高/新增长时代已经过去
  2. 另一个天花板是时间。虽然目前互联网用户每人所花时间还在增加,但天花板很近。一天 24 小时除去睡觉,这是铁板
  3. report中花到很多时间谈的是基于互联网的主流应用,电商、广告、共享、企业云等等。当这些应用形势脱颖而出,我们能看到它们各自的高速增长(本身这些形式 superior than others,加上头部效应)。虽然其它应用类型会被继续挤压,但受到 1&2 的限制,主流应用的天花板并不远,我们今年或近两年内会看到用户数/用户时间等数据的增长放缓(主流市场美中欧的放缓offset by 南美东南亚非洲等的增长)。
  4. 第四个天花板是用户可支配收入。随着互联网范畴内的消费占比增加,这个天花板迟早来临,但现在和未来几年内应该还是属于高增长。尤其是头部应用,虽然受3的天花板限制,但单个用户价值会增加很快。
  5. 第五个天花板或许来自政府监管。对于隐私的保护,对于一些应用的限制等。

 

Living in the Future (Earnings)

第四季的 The David Rubenstein Show 里,Tim Cook 和 Jeff Bezos 分别的不同程度讲到了同一个问题。

Tim 的角度是 David 问他在不在意每个季度财报时候的 iphone 销量;Jeff 也是类似,被问每个季度的财报。

虽然或多或少会在意?但他们的回答都是不看重当前的季度,而是着眼于未来。当前季度的财报可能两三年前就被预料到。他们活在未来的1-3年,他们要做的事、在做的事是影响公司以后的 earnings (乃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这是未来推演的能力以及能给未来找到solution的能力。

每个职位对于各项能力的要求都不一样。Apple 和 Amazon 的 CEO,很需要这个能力。政府领导人更是需要。这是极其艰巨复杂的问题,并且仅有极少的素材可以学习。我们才刚刚起步,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这方面强大的能力,这样才能带着这个物种以指数级前进。

The David Rubenstein Show

昨天看了最新一期的 The David Rubenstein Show。

这是一档采访节目,1对1访谈。David Rubenstein 是 Carlyle Group 的 co-founder 和 co-CEO。最新一期是采访 Jeff Bezos,Amazon founder and CEO。

这是一个很棒的系列,至今已经四季。之前的三季我基本都看过,在这里强烈推荐这个系列 – https://www.bloomberg.com/peer-to-peer

这一期里很多精彩对话,这里先放这一段 –

David: Now that you own the Washington Post, sometimes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criticize something that the Washington Post says.. and…

Jeff: I have not idea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smile]

[audience applause and laugh] 也是笑出声

不由想到了之前有一期里,David Rubenstein 与 Paul Singer (Elliot founder & co-CEO) 的对话 –

David: Did you know him [Donald Trump] before he was elected as a president?

Paul: No I didn’t. I invested in his bonds a couple of times 😃😂

David: ..those were high grade bonds? 🤓

Paul: they were on the day of issue 😅

David: they later become high-yield 🙃🙃

Paul: .. and below 🙂🙂

观赏性极佳。

 

这里想说的是,这样的氛围,是很难得的。

这或许是另一种稳定。

 

Two Eggs a Day? Nutrition Facts 和 玄学

前两天了解营养成分表,除了看 Vc 也顺带看了其它项目,比如胆固醇 (cholesterol)。

常识告诉我鸡蛋里胆固醇很多,尤其蛋黄,于是搜了一下 – 一个鸡蛋 (50g) 含胆固醇 187mg,占 Daily Value % 的 62%

意味着一天两个鸡蛋是超标的饮食?

于是找了下具体的解释 – 胆固醇被看作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但更细地说应该是其中一种: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levels of LDL (bad) cholesterol in the blood increase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DL cholesterol 主要由有人自身肝脏产生,而不来自于饮食。肝脏主要由 saturated fat 饱和脂肪和 trans fat 反式脂肪刺激产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但即使这样,似乎正式说法也只有 – 对于大多数人,每天一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食品领域没有太多准入制度,不像药品。也不存在跟踪长达50年的临床试验来说明这些问题。何况有太多因素影响营养摄入,我很难想象能做出有意义的长期大型对照实验。何况,即使做出来,证明一天两鸡蛋增加风险亦或不增加风险,也不会对社会有极大影响,也没有集中的利益体现。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来说,这一点风险的回报也很难体现,或许人类平均寿命会因此提高个0.5年?没有significant的benefit…

这大概是为什么连鸡蛋这种基础的食物,在摄入问题上,还依旧处于类玄学的状态。

我相信会有一个明晰的路径可以分子级别地解释每天摄入食物的影响,并通过实时的指标反映出来。

只是我们对生物营养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高速计算模拟时代前。

等待全面提速的那一天。

Legalized Pot & Crazy Party 以及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独特的标签,一些特色/支柱产业。中国大陆这几十年的房地产、基建,近几年的互联网…;美国的科技,医疗,金融…;德国的汽车,制造…

一些行业的全球化覆盖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之一。

现在加拿大有了一个新标签和一项可以渗透全球的新产业 – 大麻业

今年10月17日,加拿大 recreational use of Marijuana 将正式合法化。

大麻的医用由来已久,加州1996年成为美国第一个将 medical use of Marijuana 合法化的州。目前全美 39 个州和 Washington D.C. 都以不同方式合法化了医用大麻。

大麻的娱乐使用、大麻种植、大麻携带、大麻销售等具体规定,各州均不一。下图有简单的说明,截止 18年  8 月(原文链接)

大麻产业即将飞速发展毋庸置疑 。相关产业比如大麻饮料 – 可口可乐公司等也在积极合作研发大麻饮料 Coca-Cola Is Eyeing the Cannabis Market

大麻股飞涨也是肯定的 – TLRY 7/19 IPO price $17.00 -> 今天最高 $300 一股的成交..

短期 overvalued 的情况是肯定的。至少远期巨大的市场需要细分,需要竞争,需要 discount 回来。

还有一点值得考虑。虽然投资标的各有不同,但背后投资人的口味.. 是很类似的,甚至是一波人/钱。去年的数字货币,到之前的蔚来汽车趣头条。

这是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

Asymmetrical Effort

最近愈发觉得自己在研究公司中有一个bias – 对于表现不好的公司花很多时间精力,表现好的就不怎么管了

这里的表现体现在股价。

具体来说 1. 开始投资的时候,是会花很多精力;如果近期有headwind会花更多effort。 2. 买了,跌了,这一类的公司占据很多时间精力 3. 买了,涨了,往往就不太花时间跟踪,反而错过新的机会或者对推出时机不敏感

这就是标题中 asymmetrical…

这其实不仅体现在研究公司中。比如以前上学的时候,熟悉的科目不怎么复习,复习花在学得不稳的科目上。

这或许是一个普遍的不对称性?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也有这个因素?危机的时候人可能表现出超乎平常的能力?

这应该是个生物学+心理学共同解释的现象。

Uber 和 Lyft 增加的城市交通里程数

今天读到一篇关于 uber 和 lyft 等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TNC) 的分析 – The New Automobility: Lyft, Uber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Cities

文中提到了一些很没有让我惊讶的分析,在这里分享一个

  • uber 和 lyft 会增加出行所经历的里程数。逻辑大概是:假设原先自己开车距离是3公里;现在用网约车,司机在接送两单过程中会有额外的交通里程。
    • 如果原先的自驾变成网约车,将增加 58% 的里程数
    • 假设原先出行方式是20%自驾,20%打车,60%公共交通 – 转变成100%单人网约车,文中给出了增加 180% 里程数的理论模型。
    • 假设 50% 的订单是共享网约车,65%的行程共享 (以及 13% 的订单有三人及以上共享80%行程),将增加 120% 的里程数

没有惊讶是因为,uber 和 lyft 本身不会减少出行需求,反而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门槛,自然会使交通里程数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整体出行需求

但这不是问题的全貌。

uber 和 lyft 等公司最大的环保/交通贡献应该是减少汽车保有量。通过增加车辆使用率,减少整个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汽车数量。同时,车辆一直在路上跑,需要停车的时间减少,整体需要停着的车辆较少,对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很有帮助,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

并且,当共享网约车比例增加,将大幅提高对于主要干道的利用率即使里程增加,城市交通堵塞的感觉也会减少。大部分增加的里程出现在原本使用率较低的道路。

另一方面,在之前的blog也提到,这是另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网络。把原先不易管理的私家车纳入整体智慧交通 (原先 google maps 等地图软件也可能做到)。

还有一些分析,比如在大城市的集中度,参加原文

需要带着 critical thinking 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