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风雨一代王:Sears, Walmart, Amazon (1)

这是一(几)篇关于 Sears 的 blog。

对于没有生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我觉得几个标签更直观 –

“sell anything” 的鼻祖,

20 世纪上半叶 (1900-1950) 的 Amazon,

第一代 retail 霸主…


chapter 0: Sears 建立 和 美国农村零售业背景

Richard W. Sears 1886 年开始通过邮寄的方式卖手表,1889 年将公司出售想去养老。

没过几年,安定不下来的 Sears 又来到芝加哥,1892 年重操旧业,与 Alvah C. Roebuck 一起成立新公司,后命名为  Sears, Roebuck & Company。之后经历一些股权调整后,公司由 Sears 和 Rosenwald 管理(主要依靠 Rosenwald)。Rosenwald 于 1908 年正式接任总裁和董事长。

彼时的美国农业、农场和农村人口 (rural population) 依旧定义了美国主要的社会形态。rural population 比例占到 60%。农村零售业 (retail) 极其分散地存在于一个一个小集市,是极其典型的卖方市场 (seller’s market)。

货品种类有限,数量有限,渠道单一,卖方往往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 – 那时美国 rural retailing 的现状成为了包括 Sears 在内一系列公司爆发的垫脚石。


chapter 1 – Sears 第一王朝: from watch to “consumer bible” 从手表到消费者圣经

有了落后的 rural retailing 作为垫脚石和攻击对象,Sears 给这些农场主/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 mail-order(邮购)。

1850 – 20 世纪初的美国,有两大基本面的变化注定了 mail-order 式零售业的爆发。

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话系统。

铁路系统 railway system

至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的铁路多由私人修建,互相较为独立,但几乎已完整链接北方和中西部城市。北方的铁路系统在 cilvil war 中发挥重要作用。

1855 – 1871,在联邦政府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区的铁路线大规模增加。

civil war 之后的重建期,北方的金融系统在南方铁路扩张中作用显著,也为之后的整合埋下伏笔。1873 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到许多独立的铁路线,以及它们背后 railway bond 的高杠杆;许多铁路线接近破产或进入破产程序,是之后铁路系统整合的另一伏笔。

19 世纪末,一代传奇 J.P. Morgan 在铁路系统整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开创性地举行了了行业会议(全美各铁路公司聚集一起开会)。

截止到 1890 年,美国的铁路网络已经相当完善,总里程超过 16 万 miles。近 130 多年后的今天,美国铁路网路里程数也是约 16 万 miles。

铁路系统促进了美国全方面发展,包括邮政系统。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USPS) 是联邦政府下的独立机构,是一个 ”宪法级别” 的机构,承担了远超其它运输公司 (FexEX, UPS 等) 的使命和责任。比如 1891 年开始尝试的 Rural Free Delivery (RFD) 服务,大大降低了美国农村地区的邮寄难度和成本。USPS 于 1913 年开始通过邮政系统递送超过一般信件重量的包裹 (Parcel Post)。

Rural Free Delivery (RFD) 服务是 Sears 第一王朝的一大功臣。

 

To be continued…

 

Appendix I – Railroad Active Mileage by Region (from WikipediaReport o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Eleventh Census 1890)

Region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New England 30 513 2,596 3,644 4,3273 5,888 6,718
East 1,484 3,740 11,927 18,292 28,155 40,826
South 10 737 2,082 7,908 10,610 14,458 27,833
Midwest 46 4,951 11,031 22,213 35,580
South Central 21 107 250 331 1,621 5,154
West 239 4,578 15,466 47,451
TOTAL U.S. 40 2,755 8,571 28,920 49,168 87,801 163,562

 

Blackstone’s Renovation Plan @ Willis Tower

感觉我对于 real estate 的兴趣超过了自己的认知。

上一篇里最明显的结论之一就是观光台对于高层商业建筑盈利的影响是巨大的。以游客为中心的 renovation 可以通过一小部分的改造撬动整个建筑的盈利水平。

Blackstone 就是这么做的。

2017 年 2 月,Blackstone 宣布了了 5 亿多美元的 Willis Tower 改造计划

1. 其中一个操作就是改造 Skydeck

Image Source: Chicago Tribune, Morningstar, Blackstone

Skydeck 的改造将涉及 2000 万美元:原本一层将扩展至两层 (102nd & 103rd),将能同时容纳 1200 人(double);外部将有一圈 open-air ledge walk;将打造一个位于楼外的 glass box,让游客体验用绳子从第 103 层降到第 102 层…

Blackstone 预计这些改动将提高 Skydeck 的年收入至 5000 多万美元 ($35.5m in 2016)

2. 更重要的改造来自于地面上的 retail + restaurant + entertainment 中心,地面3层,地下三层,一层 50k sqft,总共超过 300k sqft

Southeast corner –

Image Source: Blackstone Group and Equity Office, Crain’s Chicago Business

Southwest corner –

Image Source: Blackstone, dnainfo

3. 另一部分是写字楼 office space 的 renovation,包括电梯、lounge等,涉及约 150,000 sqft

Image Source: Blackstone, dnainfo

Blackstone 的计划还是很被资本市场接受的,也带来的更高的写字楼入住率。

今年 4 月,Blackstone 从 Willis Tower 中又贷出 3 亿多美元(由于资产升值,以及对翻新计划的认可);Blackstone 累计已贷出 13 多亿美元,超过其当初 15 年收购的成本。不考虑翻新计划支出的话,当初收购用的资金已全部回收,3 年。Blackstone 也更新了整体改造计划,提高预计投入至 6.68 亿美元 (from 5.46 亿美元;已花费 2 亿美元)。Willis Tower 的价值已接近 $1.8 billion。read more here

Chicago 地标借着 consumer 的消费,将进化成新的庞然大物。

Money-Printing Skydeck & 帝国大厦

芝加哥地标之一的 Willis Tower 是相当有江湖地位的一座高楼。

1973 年建成的时候叫 Sears Tower,成为当时全球第一高楼,1450 ft;2009 年更名为 Willis Tower;2015 年,BlackStone $1.3bn 拿下。

Willis Tower 第 103 层的 Skydeck 是相当著名的景点,是美国 highest observation deck

Image Source: theskydeck.com

周末去了一趟,也顺道好奇了一下 Skydeck 的盈利水平 –

The 103rd-floor Skydeck Chicago, which draws 1.7 million visitors per year…

In 2016, Skydeck revenue totaled $35.5 million, up from $28.7 million in 2014.

Operating income at the Skydeck rose to $29.9 million in 2016, up 22 percent from 2014, according to the Morningstar report. The observatory also is an extremely lucrative business, generating an operating profit margin of 84 percent last year.

部分报道的原文 link 已经打不开了,不确定数字是否属实;先把搜索的截图存下来

money printing…

简单 run 一下数字:平均 5000人/天,350天/年,$20/人 -> $35m,差不多

由于整个建筑的 modular 设计,skydeck 所在的第 103 层可以粗略估计一下,为 75 * 75 * 2 = 11,250 sqft,assume 是 10k sqft。

稍微查了一下附近 west loop 的 office 租金,assume $45/sqft/yr

skydeck 的收益用 $35m/10k sqrt 算一下,约是 $3500/sqrt/yr

money printing…


对比一下 Empire State Building – 有 86 层和 102 层两个 observatory,2017 年和 2016 年分别有 4.05 million 和 4.25 million 人次的 visitors,年收入分别为 $127.1 million 和 $124.8 million,人均约 $30。

考虑到纽约对比芝加哥、帝国大厦对比 Willis Tower,一些 premium 完全合理。不过帝国大厦的 operating margin 较低,2017 年约 76%,2016 年约 77%。

帝国大厦的 observatories 的收入也是占到帝国大厦总收入约 40%…

Source: Empire State Realty Trust 2017 Annual Report


Takeaway – 相比于租写字楼的公司,游客的钱好赚,好赚太多。

 



Chicago Marathon and Hotel Room Pricing

这周末去芝加哥小逛一圈,看看老同学。

碰巧周日是一年一度的芝加哥马拉松,算是美国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

之前订酒店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大型活动,只是觉得房间很少,价格比正常高出不少。

在去之前几周,也隔段时去 check 了一下酒店价格。以 Hyatt Regency Chicago 为例(这两天住的酒店),四周前普通房间大约是 $440/晚,过一周降到 $400/晚,之后降到 $360 ->$ 340。

原本在想 Hyatt 怎么有如此奇怪的定价策略(Hyatt 还有最低价保护),到了芝加哥突然就明白,可能是 – 周末天气预测不好(下雨,不适合马拉松),导致不少人取消计划,才会有如此明显以及奇怪的降价曲线。

大型 event 对于酒店的贡献 can’t be overestimated。大型活动和会议的数量质量,以及相应的酒店业表现,是很有用的 indicator 来跟踪称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

简单找了两个 SF 的数据 – 不过很 high level 以至于没有具体的 implication..

Hotel Occupancy Rate

Hotel Average Daily Rate


想象中,一个 monitoring panel 应该很有用,包括主要城市每周大型活动会议,对应酒店交通 detailed 数据,还有行业影响等等。

应该没有 publicly available 的版本,有待制作或整合公开。

10年流行音乐 – 2006 vs. 2016, 2007 vs. 2017

最近在 b 站上感受到了一股音乐复兴的势力。一大波十几年前的流行 [经典] 歌曲被翻出来。

选两个视频,看一看

www.bilibili.com/video/av19408071

www.bilibili.com/video/av19323369

抛开每首歌的评论,还有一些有趣的点 –

  • 由于 b 站的年龄层,有一些怀旧的 bias,但被更年轻的用户中和一些。整体而言,用户偏向 2006/2007 年的歌曲。
    • 这里面应该有一层对于当下天天听的流行歌的疲倦
    • 以及对于拥有一些怀旧情怀的优越感,经历过美好历史的优越感(看着这些歌长大)
  • 2006/2007 派出的歌曲大多有巨星加持,更在观众那里加分。虽说巨星也是因为时间检验和加成,但感觉那是个更容易出所谓巨星的年代。
  • 说到巨星的出现,除了个人的能力 – 两个时代相比,音乐分发的势力和格局很不一样,音乐消费的种类也更多样化,商业模式更立体。
  • 技术进步带来的 mv 质量、音质上升(网速、读取速度等基础)毋庸置疑。但观众也表现出对于修音、后期等编辑的抵触
  • 观众对于歌词以及音乐想表达的内容有偏好。无情感或无思想的歌曲在这类比拼中容易落入下风(或者工厂式的情感)。
    • 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真实抑或是“生产”的内涵,全凭观众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会受音乐分发方式、流传度、出现场合等附加因素影响。

 

Gig Economy & Employment Issues in the 21st Century

今天公布的美国上一周 (9/23 – 9/29) Weekly Jobless Claims 降至 20.7 万例,接近 49 年低点。49 年最低点在两周前触及,9/9 – 9/15 那周的 Initial Jobless Claim 为 20.2 万例,是 1969 年 11 月以来的最低点。

昨天公布的 nonfarm private sector employment 数据也很出色,增加 23 万例。市场对于明天将公布 non-farm payroll 数据期望相当之高。

8 月的 unemployment rate 已降至 3.9%。Full-employment 社会的话题今年以来获得更多关注…

但在经济数据的背后,不应该忽视的是新型商业模式对于这些数据的影响 – uber, lyft, airbnb, grubhub, etc… so called “gig economy”。同时,原先简单粗暴的 employed/unemployed 划分已经不能充分反应新经济的就业问题。

把旧的思维模式强加在当前经济模式下,必然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

  1. 原本 unemployed 人口通过 uber 等公司作为收入来源,没有 actively looking 或者没有 desire for or availability for work;然后一部分也不会当自己是 employed,由于是数据来源是 survey,最终导致部分人口没算在 labor force 里,不算做失业人口。一个参考是 08 – 13 年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的下降。
  2.  gig economy 中的 “employer” 各方面没有保护,比如最低工资保障 mini wage,健康保险 health insurance,养老 pension,失业保护 unemployment insurance 等
    • 各州对于相关纠纷的判决有所不同,但都开始关注 independent contractor / employee 的问题。
    • 参考 case 1:加州 Lawson v. GrubHub,2 月 Judge Corley 支持 independent contractor [trial court];在下面的 case 之后,5 月 Lawson 上诉至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Ninth Circuit
    • 参考 case 2:加州 Dynamex Operations West, Inc. v. Superior Court,4 月底 California Supreme Court 支持按 employer 的划分,并采用 ABC test
      • (A) that the worker is free from the control and direction of the hiring entit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both under the contract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and in fact;
      • (B) that the worker performs work that is outside the usual course of the hiring entity’s business; and
      • (C) that the worker is customarily engaged in an independently established trade, occupation, or business of the same nature as the work performed.
    • 参考 case 3:纽约州 The New York Stat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ppeal Board 于 7 月支持 uber driver 在失业保险方面应算作 uber 的 employee
    • 相关 case – 领取失业福利的同时开 uber:Lowman v.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Board of Review [Pennsylvania Commonwealth Court],“by occasionally accepting offers of work such as that afforded by Uber, an individual does not make a ‘positive step’ toward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business”,参见 Bruce L. Baldwin 文章
  3.  under-employment 问题。当前 gig economy 中的 independent contractor 更偏向于 lower-skilled 工作;以及拉低整体的 productivity。这是个更长期的问题。

BLS 有一项统计,在 2017 年 5 月,美国约有 1.6 million electronically mediated workers, accounting for 1.0 percent of total employment;uber 今年 9 月在自己的 blog 中称已有超过 90 万的 driver,两个数据也算 consistent。

下图来自今年 9 月 JPM 的一篇 research,更直观,但有 bias,在 JP Morgan 开户的人更可能参与在 gig economy 中

从整体看,这还不是一个大规模群体,但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持续增长的群体。在 AI 和娱乐的未来,gig economy 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下个十年食物增量 – 非洲的谷物,印度的乳制品,中国的肉类

一篇关于未来十年全球农业发展的研究 – OECD‑FAO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8‑2027

Bloomberg 依此做的一张图拿来分享一下,原文链接

未来十年农业/食物增长主力将来自非洲和印度。不过这项研究的 assumption 是中国人口净增长放缓,到 2027 年近乎于 0 增长。

以及这项研究大部分结论都参照的是上涨前的油价。通过各种 pass through 以及肥料等成本提升,石油价格对食物价格影响不可忽略,并反而影响供需关系。

但各地区对于不同食物的 prefer 程度,确实值得参考。以及附上下图供参考,原文链接

Modern Communication (2)

在 Modern Communication (1) 的基础上,来想想怎么把商业模式分类。

这是一个不断被研究和改变的话题,今天也很难说已有商业模式已经完美。

我觉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Pivotal & Complimentary – 主要商业模式和辅助商业模式。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力更生的关键,后者更像是 good to have,或者未来收入空间有限。 每一个平台会涉及不止一种,范围限于上图中的平台。

Pivotal

  1. 绑定硬件,依靠硬件销售的 margin – 这是目前苹果 iMessage 独有的
  2. 广告/订阅号
    • 平台广告。平台可以分发,以信息流或一部分平台界面为主,偏 targeted ads – 这是主流之一,Facebook 的招牌,还有微信朋友圈,Instagram,微博,Twitter ,LinkedIn 等…
    • 进驻媒体/公众号的原生广告或其它商业行为。举个例子就是比如(自)媒体在微信上自带的广告,或者打赏、订阅等付费行为。
  3. 支付。微信支付本应该单独和 Venmo 或者 Square 比较… 但这也不能不算在微信的商业模式里。像腾讯做到这么成功,其它公司是相当羡慕的… 然而目前还是腾讯独一份,沾了原先的传统支付体验不好+现金社会的光。

Complimentary

  1. 依靠游戏。仅看游戏收入规模绝对可以算 Pivotal,本身也是高 margin 行业。但问题在于,没有社交平台游戏也可以独立赚钱。所以我觉得只应该算由于社交平台带来的用户黏度和推广速度等价值。这很难从游戏整体收入中分出来。anyway,我觉得游戏不是平台们本身的价值,所以放在 Complimentary 里 – 腾讯,Line,Facebook 等
  2. 表情 sticker 等辅助组件销售 – iMessage,Line 等
  3. 高级 Membership 和其它增值服务 – LinkedIn,QQ
  4. business account,主要指服务号,小程序可以看作半个高级服务号。这个模式我有点想放入 Pivotal,但觉得未来能扛起大旗的 revenue 还没有 foreseeable,或者会以支付等方式呈现 – 微信,WhatsApp,Line 等
  5. 平台周边产品 – Line 的线下店,形象的授权费;还有 Snapchat 的眼镜也算(尽管与 app 本身也相辅相成,但没有成为重要收入。不像 iPhone 等)
  6. 按使用量收费,这是 WhatsApp 创始人之一曾提出的,但还没有在哪个平台上被使用(没有画入图中的 Skype 在用),这有点像是退回以前的时代 – WhatsApp (proposed)

准备也画个图 – in process..

Nobel Prize! Immunotherapy – CTLA-4 & PD-1

不得不提一下今天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需要把 Modern Communication (2) 往后推一天。

James P. Allison 和 Tasuku Honjo 分别发现了 CTLA-4 和 PD-1 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仲要作用,共同分享今年的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本身我也有一直在跟踪这个领域,对于今年的颁奖还是很兴奋的。1990s 年代的科学发现今天已经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给无数癌症患者带来了缓解/治愈。

Yervoy (CTLA-4) 2011 年首次被 FDA 批准上市;Opdivo (PD-1) 2014 年 7 月在日本首次获批(melanoma, 全球第一个获批的 PD-1),随后 Keytruda (PD-1) 2014 年 9 月也在美国被批(melanoma, 美国第一个获批的PD-1,Opdivo 同年 12 月在美国获批)。

Yervoy 和 Opdivo 现都在 BMS 旗下(2009 年收购 Medarex 获得),Keytruda 现在 Merck 旗下(2009 年与 Schering-Plough合并获得,Schering-Plough 2007 年收购 Oragnon 获得)。

2018 年 6 月,Opdivo 在中国获批上市 (NSCLC);7月,Keytruda 在中国获批上市 (melanoma)。

我相信,癌症治疗就像 debug 一样。癌症本身也就是人体内代码错误。Immunotherapy 是一大步迈进,是我们不断接近 bug 源头的重要一步。或许今天我们的干预手段以后看来相当拙劣,就像是蛮力 debug,会影响其它 code 或者极其不 efficient & effective – 但我相信,(cancer) debug in a smart way 的那天并不遥远。

附上一图,来看看 commercial success from real science –

Modern Communication (1)

最近 FB 有一些新闻/变化出现在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比如 instagram 创始人退出,WhatsApp 明年将插入广告,WhatsApp 创始人之一 Action 与福布斯的采访,5000 万用户数据受新发现漏洞影响,等等

Coincidently,腾讯 9 月 30 日宣布架构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被重组的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

全球(中美)最大的社交巨头最近的动作,集中反映出了 FB 和 腾讯,以及全行业对于商业化和未来方向的探索。这是一个已经持续数年的讨论、思考以及尝试,近期的事件更像是“仪式感”的体现。

借此机会,想来梳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准备分两篇 blog 来总结两个重点:产品划分和商业模式划分。


我认为,modern communication 可以分别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conversation-like 像对话一样的,比如微信和 iMessage 的聊天功能;另一种是 post + comment 发布 + 评论的模式,比如 Facebook 和新浪微博。

这两种模式是 spectrum 的两端,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当平台开始扩张,需要满足另一端及中间的需求,我们就可以看到:

  1. Facebook 上有私聊功能,后独立出了 [FB] Messanger;twitter 微博等平台等等也都出现私聊功能。
  2. 聊天类的平台也推出了 post + comments 的服务(但限定观众范围),比如微信的朋友圈,snapchat 的 stories 等。
  3. 限定观众的 post + comments 与全网可见的 post + comments 几乎没差别,后者只需要提供一些选项就行,比如 Facebook 上的仅好友可见,或者 Instagram 的 private 账户选项

稍作整理后,如下图。

仅从一个方面简单把产品归类。

下篇讨论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