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风雨一代王:Sears, Walmart, Amazon (5)

Chapter 4 – Sears 第三王朝: Falling from the throne 盛世渐微

Sears 第二王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Seas 依旧是美国数一数二的零售商。尽管有其它零售商高速增长,Sears 的统治地位暂时不会有人质疑。

Sears 也已经进入各其它行业,不仅依靠 retailing;这既是 diversify,也是劣势。

Robert Wood 之后的 CEO 包括 – Arthur Wood, 1973-1978, Edward Telling, 1978-1985, Edward Brennan 1985- 1995

来自南方的 Wal-Mart

南方各州的零售发展一直落后于北方很多。

Wal-Mart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始人 Sam Walton 1950 年在 Arkansas 州(南方州,位于密苏里州南边儿)买的第一家店。

1967 年,Wal-Mart 在 Arkansas 州开到了 24 家店;1968 年才进入其它州(北面 Missouri & 西面 Oklahoma);到 1975 年,沃尔玛又陆续进入 6 个州,以 125 家店覆盖美国南方 9 个州。

70 年代的主题 – 油价飙升 & 通货膨胀

1970s 有两次石油危机和经济压力,1973-1974 和 1979 – 1980。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和社会环境有两个变化。

一个变化,是美国的消费者出现两极分化。新晋的 upper-middle class 阶层及以上,越来越偏向更高端/偏奢侈性质的零售商和品牌,Sears 的选择较少,已不能满足他们全部需求。另一极,是寻求更低价格的消费者发现扩张的 discounter 连锁零售商更具有吸引力,包括 Wal-Mart, K-Mart, Target 等(后两家也都是同时期成立的零售商)。

另一个变化,是新建/重建房屋 momentum 的减弱,消费者对于 durable 商品需求降低。

Read more on Sear’s 1974 financial results – net income plunge 47.7%

外部的经济压力和新搬入世界第一高楼的自信,让 Sears 对于环境和自身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与此同时,Sears 花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和资源在金融业务,主营业务零售业在竞争中没有跟上步伐。

二代目! Wal-Mart 称王

1988 年,Wal-Mart 成为了美国最 profitable 的零售商,并于 1990 年正式在销售额上超过 Sears,成为美国零售业第二代霸主。(1990 Revenue – Sears $32bn, Wal-Mart $32.6bn)

 

To be continued…

一朝风雨一代王:Sears, Walmart, Amazon (4)

Chapter 3 – Sears 第二王朝: Sell anything to create everything 什么都卖到什么都造

在 Wood 执掌时期,随着线下店的扩张,覆盖用户数的大幅提升,Sears 开始向上游延伸。

这与 Amazon Basics 系列异曲同工。

Sears 的线下店开始时,除了现在常见的衣服等,还有冰箱等各种电器、建筑材料工具等。Sears 卖的东西以品质好著称。

为了更好保证上游供货质量,尤其是耐用品等消费者往往更看重质量的门类,一个自然的选择就是走类似自主品牌的路。

1927 年开始的 Craftsman(工具)和 Kenmore(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就是最好的代表。现在这两个品牌已经比 Sears 更具有活力,也会活得更长。

1929 年,Sears 安排了两个上游供应商的合并 – Nineteen Hundred Corp. 后来 1950 年更名为 Whirlpool,现在是美国最有名的电器品牌和生产商,

Sears 创立的这些品牌往往在市场中的定位是质量好、高端。

但同时,也为之后 Sears 的发展局限埋下了伏笔。

首先,不能对所有品牌一视同仁,或者原则上一视同仁,使得不在 Sears 体系内的品牌和生产商感觉到很不公平的规则。Sears 依靠庞大的渠道和消费者基数,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更便宜的供货,更大程度压上游利润空间;但也促使其它品牌另寻出路,扶持其它零售商,寻求其它渠道。

其次,消费者重视的质量等要素只在部分商品中有用。在后来其它种类商品的竞争中,高频快消品支撑了低价连锁零售商等后起之秀的崛起。

此外,一战二战之后长时间和平发展时期和生活水平提高,让消费者主要购买商品的类别渐渐转向日用消费。

1950s 中期,Sears 已经有超过 700 家门店;1975 年,Sears 和其后两名的零售商,占据了整体百货销售的 43%。

Wood 1954 年名义上退休,但一直保留权力直到 1969 年去世。在此期间,Sears 换过数任继任者,但时间都不长。

1970 年,Sears Tower 在芝加哥开建,三年后将建成世界第一高楼,并保持约 25 年;同时,这也是 Sears 第二王朝落幕的终篇…

 

To be continued…

一朝风雨一代王:Sears, Walmart, Amazon (3)

Chapter 2 – Sears 第二王朝: urbanization & physical expansion 城市化 & 线下扩张

1920s 随着一战结束经济复苏,各行业蓬勃发展。对那个时代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当属汽车工业。

New Era of Automobile for Everyone 人人有车新时代

1908 年第一台 Ford Model T 汽车出厂,这是福特第一款由生产线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汽车,也是如今众所周知的第一款 “现象级” 车。

到 1927 年,福特汽车厂已售出 1500 万辆汽车 (1920 年美国人口约 1 亿)。

同时,略微不那么引人注意但极其重要的基本面变化,是道路的建设和美国城市化的推进。美国城市人口比例从 1900 年的约 40% 上升至 1960 年的约 70% (美国东北部城市化水平在 1920 年就达到 75%)。(More on US Urban Population %)

城市化进程以及汽车的普及让极度依赖于 mail-order 的人口大幅下降。

Shifting Focus on Retail Stores 转型!线下店

1906 年上市的 Sears 也即时找到了新的路线 – 1925 年,第一家 Sears, Roebuck 线下店 (department store,百货公司) 在芝加哥开业,位于 Sears 总部片区内。

Sears 的掌舵人 Rosenwald 于 1924 年卸任总裁,仅担任董事长。第一家线下店在他执掌期内设计并建造。同一年,General Robert E. Wood 加入 Seas,他将在之后引领 Sears 第二王朝。

从 1892 年成立的公司算起,此时的 Sears 已走过了 32 年。在第 33 年开始的线下店运营,让 Sears 成功抓住了新趋势。

1925 年,Sears 第一家线下店十分成功,同年共开了 7 家,之后两年又开了 20 家。

随后 Sears 线下店数量进入爆炸增长:1928 年共有 192 家,1929 年共 319 家,1933 年共 400 家。

最快的时候,一年间平均一天新开一店。

1931 年,线下店的销售额第一次超越 mail-order,占总营收 53.4%。

1932 年,Sears 内部设立 store planning and display 部门。商场正式成为了 Sears 的产品,而不仅仅是开展业务的场所。

Wood 作为 Sears 第二王朝当之无愧的缔造者,从 1928 年至 1939 年担任 president,并从1939 年到 1954 年担任董事会主席。

经历过大萧条和二战,Sears 在美国零售业的称霸似乎看不到尽头;1942 年,Sears 在古巴开设了第一家美国之外的分店;1945 年,Sears 营收超过 10 亿美元;1947 年,Sears 在墨西哥开设了线下店。

To be continued…

一朝风雨一代王:Sears, Walmart, Amazon (2)

chapter 1 – Sears 第一王朝 (Cont’d,续)
电话系统 Telephone network

更为人所熟知第二个基本面变化 – Alexander Bell 在 1876 年发明了电话,之后成立 Bell Telephone Co.(后更名 American Bell;合并 Western Electric 作为其设备生产业务,其中 1883 年的一个部门即为后来的 Bell Lab)。

AT&T 1885 年由 Bell 等人成立,以长距离的电话网络从纽约起家,1892 年(从纽约)联通芝加哥,1915 年扩展至旧金山。AT&T 1899 年成为 American Bell 的母公司,由 American Bell 的人执掌。现如今的 AT&T 由之前被反垄断拆分的公司之一 Southwestern Bell 收购合并而来。

1910 年的 750 多万用户中,有约 200 万来自 farmers,占到全美 farmers 总数的 25%。到 1920 年,农业大州 Iowa 已有 86% 的 farmers 有电话连接。

一战前和一战中,美国电话系统开始 [尝试] 被 highly regulated/owned by government;城市的用户价格高,偏远/农村地区价格低。AT&T 借助政府力量扩张,推高了电话普及率。

Mail-order 邮购

回到 Sears 身上,铁路+邮递系统,以及电话系统的普及,使 mail-order 这一新的购物形式再自然不过。

原本各当地小市场的高价和有限的选择 (pricy and limited),成为了 Sears 重新定义美国零售业形态的垫脚石。

借助邮递系统的 Sears catalog,从当初的手表、首饰等,迅速扩展至 500 多页,成为了那个时代美国人手里的 “consumer bible”。

1908 – 1940 年,Sears 甚至扩张到了房地产建造,将图纸建材等打包邮寄,让消费者可以邮购买房子 – 像搭积木一样 DIY。Sears 在三十多年间陆续推出几十款不同的设计,卖出 7 万多套这样的房子。(More on Sears’ mail-order homes)

从一个商品扩展的其它任意领域 – Amazon 从卖书开始,正如 Sears 从手表开始。

从 1895 年营收 7.5 万美元到 1907 年 5000 万美元 (今天价值 13 亿美元),Sears 在 1900 年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于1906 年 IPO;在铁路邮政系统和电话普及的助推下,迅速开启了 Sears 第一王朝。

 

To be continued…

 

Appendix II – Telephone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es (from The Worldwide 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s)

Year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 of Telephones 1,355,000 7,635,400 13,329,400 20,202,000 21,928,000 43,004,000

一朝风雨一代王:Sears, Walmart, Amazon (1)

这是一(几)篇关于 Sears 的 blog。

对于没有生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我觉得几个标签更直观 –

“sell anything” 的鼻祖,

20 世纪上半叶 (1900-1950) 的 Amazon,

第一代 retail 霸主…


chapter 0: Sears 建立 和 美国农村零售业背景

Richard W. Sears 1886 年开始通过邮寄的方式卖手表,1889 年将公司出售想去养老。

没过几年,安定不下来的 Sears 又来到芝加哥,1892 年重操旧业,与 Alvah C. Roebuck 一起成立新公司,后命名为  Sears, Roebuck & Company。之后经历一些股权调整后,公司由 Sears 和 Rosenwald 管理(主要依靠 Rosenwald)。Rosenwald 于 1908 年正式接任总裁和董事长。

彼时的美国农业、农场和农村人口 (rural population) 依旧定义了美国主要的社会形态。rural population 比例占到 60%。农村零售业 (retail) 极其分散地存在于一个一个小集市,是极其典型的卖方市场 (seller’s market)。

货品种类有限,数量有限,渠道单一,卖方往往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 – 那时美国 rural retailing 的现状成为了包括 Sears 在内一系列公司爆发的垫脚石。


chapter 1 – Sears 第一王朝: from watch to “consumer bible” 从手表到消费者圣经

有了落后的 rural retailing 作为垫脚石和攻击对象,Sears 给这些农场主/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 mail-order(邮购)。

1850 – 20 世纪初的美国,有两大基本面的变化注定了 mail-order 式零售业的爆发。

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话系统。

铁路系统 railway system

至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的铁路多由私人修建,互相较为独立,但几乎已完整链接北方和中西部城市。北方的铁路系统在 cilvil war 中发挥重要作用。

1855 – 1871,在联邦政府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区的铁路线大规模增加。

civil war 之后的重建期,北方的金融系统在南方铁路扩张中作用显著,也为之后的整合埋下伏笔。1873 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到许多独立的铁路线,以及它们背后 railway bond 的高杠杆;许多铁路线接近破产或进入破产程序,是之后铁路系统整合的另一伏笔。

19 世纪末,一代传奇 J.P. Morgan 在铁路系统整合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开创性地举行了了行业会议(全美各铁路公司聚集一起开会)。

截止到 1890 年,美国的铁路网络已经相当完善,总里程超过 16 万 miles。近 130 多年后的今天,美国铁路网路里程数也是约 16 万 miles。

铁路系统促进了美国全方面发展,包括邮政系统。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USPS) 是联邦政府下的独立机构,是一个 ”宪法级别” 的机构,承担了远超其它运输公司 (FexEX, UPS 等) 的使命和责任。比如 1891 年开始尝试的 Rural Free Delivery (RFD) 服务,大大降低了美国农村地区的邮寄难度和成本。USPS 于 1913 年开始通过邮政系统递送超过一般信件重量的包裹 (Parcel Post)。

Rural Free Delivery (RFD) 服务是 Sears 第一王朝的一大功臣。

 

To be continued…

 

Appendix I – Railroad Active Mileage by Region (from WikipediaReport o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Eleventh Census 1890)

Region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New England 30 513 2,596 3,644 4,3273 5,888 6,718
East 1,484 3,740 11,927 18,292 28,155 40,826
South 10 737 2,082 7,908 10,610 14,458 27,833
Midwest 46 4,951 11,031 22,213 35,580
South Central 21 107 250 331 1,621 5,154
West 239 4,578 15,466 47,451
TOTAL U.S. 40 2,755 8,571 28,920 49,168 87,801 163,562

 

Blackstone’s Renovation Plan @ Willis Tower

感觉我对于 real estate 的兴趣超过了自己的认知。

上一篇里最明显的结论之一就是观光台对于高层商业建筑盈利的影响是巨大的。以游客为中心的 renovation 可以通过一小部分的改造撬动整个建筑的盈利水平。

Blackstone 就是这么做的。

2017 年 2 月,Blackstone 宣布了了 5 亿多美元的 Willis Tower 改造计划

1. 其中一个操作就是改造 Skydeck

Image Source: Chicago Tribune, Morningstar, Blackstone

Skydeck 的改造将涉及 2000 万美元:原本一层将扩展至两层 (102nd & 103rd),将能同时容纳 1200 人(double);外部将有一圈 open-air ledge walk;将打造一个位于楼外的 glass box,让游客体验用绳子从第 103 层降到第 102 层…

Blackstone 预计这些改动将提高 Skydeck 的年收入至 5000 多万美元 ($35.5m in 2016)

2. 更重要的改造来自于地面上的 retail + restaurant + entertainment 中心,地面3层,地下三层,一层 50k sqft,总共超过 300k sqft

Southeast corner –

Image Source: Blackstone Group and Equity Office, Crain’s Chicago Business

Southwest corner –

Image Source: Blackstone, dnainfo

3. 另一部分是写字楼 office space 的 renovation,包括电梯、lounge等,涉及约 150,000 sqft

Image Source: Blackstone, dnainfo

Blackstone 的计划还是很被资本市场接受的,也带来的更高的写字楼入住率。

今年 4 月,Blackstone 从 Willis Tower 中又贷出 3 亿多美元(由于资产升值,以及对翻新计划的认可);Blackstone 累计已贷出 13 多亿美元,超过其当初 15 年收购的成本。不考虑翻新计划支出的话,当初收购用的资金已全部回收,3 年。Blackstone 也更新了整体改造计划,提高预计投入至 6.68 亿美元 (from 5.46 亿美元;已花费 2 亿美元)。Willis Tower 的价值已接近 $1.8 billion。read more here

Chicago 地标借着 consumer 的消费,将进化成新的庞然大物。

Money-Printing Skydeck & 帝国大厦

芝加哥地标之一的 Willis Tower 是相当有江湖地位的一座高楼。

1973 年建成的时候叫 Sears Tower,成为当时全球第一高楼,1450 ft;2009 年更名为 Willis Tower;2015 年,BlackStone $1.3bn 拿下。

Willis Tower 第 103 层的 Skydeck 是相当著名的景点,是美国 highest observation deck

Image Source: theskydeck.com

周末去了一趟,也顺道好奇了一下 Skydeck 的盈利水平 –

The 103rd-floor Skydeck Chicago, which draws 1.7 million visitors per year…

In 2016, Skydeck revenue totaled $35.5 million, up from $28.7 million in 2014.

Operating income at the Skydeck rose to $29.9 million in 2016, up 22 percent from 2014, according to the Morningstar report. The observatory also is an extremely lucrative business, generating an operating profit margin of 84 percent last year.

部分报道的原文 link 已经打不开了,不确定数字是否属实;先把搜索的截图存下来

money printing…

简单 run 一下数字:平均 5000人/天,350天/年,$20/人 -> $35m,差不多

由于整个建筑的 modular 设计,skydeck 所在的第 103 层可以粗略估计一下,为 75 * 75 * 2 = 11,250 sqft,assume 是 10k sqft。

稍微查了一下附近 west loop 的 office 租金,assume $45/sqft/yr

skydeck 的收益用 $35m/10k sqrt 算一下,约是 $3500/sqrt/yr

money printing…


对比一下 Empire State Building – 有 86 层和 102 层两个 observatory,2017 年和 2016 年分别有 4.05 million 和 4.25 million 人次的 visitors,年收入分别为 $127.1 million 和 $124.8 million,人均约 $30。

考虑到纽约对比芝加哥、帝国大厦对比 Willis Tower,一些 premium 完全合理。不过帝国大厦的 operating margin 较低,2017 年约 76%,2016 年约 77%。

帝国大厦的 observatories 的收入也是占到帝国大厦总收入约 40%…

Source: Empire State Realty Trust 2017 Annual Report


Takeaway – 相比于租写字楼的公司,游客的钱好赚,好赚太多。

 



Chicago Marathon and Hotel Room Pricing

这周末去芝加哥小逛一圈,看看老同学。

碰巧周日是一年一度的芝加哥马拉松,算是美国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

之前订酒店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大型活动,只是觉得房间很少,价格比正常高出不少。

在去之前几周,也隔段时去 check 了一下酒店价格。以 Hyatt Regency Chicago 为例(这两天住的酒店),四周前普通房间大约是 $440/晚,过一周降到 $400/晚,之后降到 $360 ->$ 340。

原本在想 Hyatt 怎么有如此奇怪的定价策略(Hyatt 还有最低价保护),到了芝加哥突然就明白,可能是 – 周末天气预测不好(下雨,不适合马拉松),导致不少人取消计划,才会有如此明显以及奇怪的降价曲线。

大型 event 对于酒店的贡献 can’t be overestimated。大型活动和会议的数量质量,以及相应的酒店业表现,是很有用的 indicator 来跟踪称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

简单找了两个 SF 的数据 – 不过很 high level 以至于没有具体的 implication..

Hotel Occupancy Rate

Hotel Average Daily Rate


想象中,一个 monitoring panel 应该很有用,包括主要城市每周大型活动会议,对应酒店交通 detailed 数据,还有行业影响等等。

应该没有 publicly available 的版本,有待制作或整合公开。

Modern Communication (2)

在 Modern Communication (1) 的基础上,来想想怎么把商业模式分类。

这是一个不断被研究和改变的话题,今天也很难说已有商业模式已经完美。

我觉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Pivotal & Complimentary – 主要商业模式和辅助商业模式。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力更生的关键,后者更像是 good to have,或者未来收入空间有限。 每一个平台会涉及不止一种,范围限于上图中的平台。

Pivotal

  1. 绑定硬件,依靠硬件销售的 margin – 这是目前苹果 iMessage 独有的
  2. 广告/订阅号
    • 平台广告。平台可以分发,以信息流或一部分平台界面为主,偏 targeted ads – 这是主流之一,Facebook 的招牌,还有微信朋友圈,Instagram,微博,Twitter ,LinkedIn 等…
    • 进驻媒体/公众号的原生广告或其它商业行为。举个例子就是比如(自)媒体在微信上自带的广告,或者打赏、订阅等付费行为。
  3. 支付。微信支付本应该单独和 Venmo 或者 Square 比较… 但这也不能不算在微信的商业模式里。像腾讯做到这么成功,其它公司是相当羡慕的… 然而目前还是腾讯独一份,沾了原先的传统支付体验不好+现金社会的光。

Complimentary

  1. 依靠游戏。仅看游戏收入规模绝对可以算 Pivotal,本身也是高 margin 行业。但问题在于,没有社交平台游戏也可以独立赚钱。所以我觉得只应该算由于社交平台带来的用户黏度和推广速度等价值。这很难从游戏整体收入中分出来。anyway,我觉得游戏不是平台们本身的价值,所以放在 Complimentary 里 – 腾讯,Line,Facebook 等
  2. 表情 sticker 等辅助组件销售 – iMessage,Line 等
  3. 高级 Membership 和其它增值服务 – LinkedIn,QQ
  4. business account,主要指服务号,小程序可以看作半个高级服务号。这个模式我有点想放入 Pivotal,但觉得未来能扛起大旗的 revenue 还没有 foreseeable,或者会以支付等方式呈现 – 微信,WhatsApp,Line 等
  5. 平台周边产品 – Line 的线下店,形象的授权费;还有 Snapchat 的眼镜也算(尽管与 app 本身也相辅相成,但没有成为重要收入。不像 iPhone 等)
  6. 按使用量收费,这是 WhatsApp 创始人之一曾提出的,但还没有在哪个平台上被使用(没有画入图中的 Skype 在用),这有点像是退回以前的时代 – WhatsApp (proposed)

准备也画个图 – in process..

Snapchat 的微信支付尝试

理论上说,Snapchat 有微信支付类似的一些基础,也做过不少相关尝试,但结果差强人意。有几个主要功能讨论一下。

「SnapCash」

2014 年开始与 Square 联手推出了 SnapCash,然而没有成功。彼时的 Venmo 已很大程度填补了这片空白(社交属性 + P2P payment + millennials),并于 12 年 8 月被 Braintree 收购;随后 13 年 9 月,当时仍属于 eBay 的 Paypal 收购了 Braintree;又过了一年后宣布 Paypal 从 eBay 分拆独立上市。

行业整合的迅速没有给 SnapCash 太多机会,而 2015 年 此前的合作伙伴 Square 也推出了自己独立的 Cash app,随后会成长为市值超越 Snap 的 Fintech 代表。

Snapchat 本身用户增长问题也负面影响了其它功能。18 年 8 月底,SnapCash 正式停止服务。

「SnapCode」

SnapCode 于 2015 年推出,本是类似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QR code,但一直没有进入主流。

可以作为添加好友的名片,作为网站链接/app下载的入口,作为支付码等等,理论上都是自然而可行的,然而 SnapCode 没能取得 QR code 的地位 – 我觉得有三点:1)被Snapchat自身用户和形象限制。这是特色,也是制约。如果当初腾讯推手机QQ支付而不是微信支付,估计难度要大一个数量级,尽管QQ比Snapchat形象更主流一些 2)美国广泛、根深蒂固、已被用户习惯的支付系统,已经距离现金社会较远,扫码支付没有在中国那样明显的比较优势 3)这种事儿整体的难度,与 Snapchat 的体量不匹配。即使高达300亿美元市值,Snap 在美国科技巨头面前还是个baby,相比之下阿里和腾讯在绝对体量上更合适(这里有些互为因果)

「Amazon 的合作」

与 Amazon 前几天宣布的合作(扫实物购买,以及特殊promo code)最好放在更大的语境里看。

Google 对于电商的野心不减,Facebook 也是。尤其通过 Instagram 的直接购买,甚至新出一个 IG Shopping 的 app,足以让 Amazon 产生危机感。中国市场中,拼多多的微信崛起,抖音对于爆款购物的影响力,淘宝的视频购物场景,也都足以让 Amazon 对电商有更深的理解。

Google Express 成立也有年头,但近一两年多更被重视。17 年 8 月,Google 与 Walmart 的联手成为可以威胁到 Amazon 的存在;之前 Google Express 还有 Costco 的合作,以及 17 年 10 月扩大了与 Target 的合作。

除此之外,Google 在 2017 年 10 月的 Google I/O 大会上正式推出了 Google Lens – 直接识别物体、文字等等,返回搜索结果等,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购物。

不难看出,Amazon 在电商方面,也需要一些新的武器弹药,哪怕是名义上的,Snapchat 的合作水到渠成。于是,在 visual search 领域理解最深的公司中,形成 Amazon + Snap 与 Alphabet 的对垒。

另外,AWS 和 Google 都在给 Snapchat 提供云服务。


有些跑题了。回来

Snap 在做微信支付的道路上,有极大的阻力,没能通过 p2p payment 和 code 扫码站住脚。与 Amazon 的合作,至少在美国市场不会是长久之计;一方面,需要持续评估 Snap 作为独立公司的可能性以及 Evan 迎接收购的态度(还有腾讯 17.5% 的持股),另一方面,需要看 Snapchat 在全球其它市场对于电商、支付等领域的作用。在美国落后的身位,可以让 Snap 在全球其它市场学会怎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