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ing this keynote from Marc Raibert – Founder and CEO of Boston Dynamics, THE most advanced creature-like robots designer (and manufacturer possibly in 2019)
Really amazing robots and
watch out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in 2019
Recommending this keynote from Marc Raibert – Founder and CEO of Boston Dynamics, THE most advanced creature-like robots designer (and manufacturer possibly in 2019)
Really amazing robots and
watch out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in 2019
上周 Facebook 发布了新款硬件 Portal – 一个以 FB 好友为电话簿的新型视频座机..
作为科技巨头中最后一个入场的,在 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开打很久、Microsoft 去年发布与 Harman Kardon 合作的 Invoke、Apple Homepod 今年早些时候入场后,Facebook 也是挤了进来,成为最后一个加入的美国科技巨头。
先说说各家的优势。
Amazon 是先发优势,提前入场熟悉用户优化 Alexa 拓展平台;还可以跟 Amazon 以后发布的各项智能家居配合(比如那个微波炉)。Amazon 之前也有做硬件和系统的基础。
Google 肯定是要抢这个未来 smart home device 核心位置的,nest 已布局多年,推广 google assistant(智能语音),顺带连接 google 本身各项服务,以及推广 youtube (premium) music。Google 的硬件实力近几年也突飞猛进,系统平台的强势更不用说。
Microsoft 这个略尴尬,也不算它自己做的 device,主要是推广了 Microsoft 的 Cortana 智能语音。
Apple 不用说,音乐和硬件一直是强项,Siri 也是有基础的,iOS 本身也有 Homekit。虽然目前没有带屏幕,但我相信就是日程上的事。已经有 FaceTime 和 FaceID,想象空间绝对够。
Facebook 强在社交网络 (FB Messenger) 的嫁接,自动生成电话薄。
然而,Facebook Portal 细想一下,在很多方面都很尴尬。
首先,Facebook 没有自己的智能语音,Portal 是直接用的 Amazon Alexa。在这一群科技巨头面前直接弱三分 (Alexa, Google Assistant, Cortana, Siri)。
其次,Facebook 没有平台能力,没有智能家居想象空间。本身社交跟智能家居的契合度(目前)就很小。未来跟 Oculus AR/VR 有多少契合很难说,至少短期没有。
三者,作为音箱用,FB 没有音乐类服务,仅是接入 Spotify/Pandora;有视频类的服务,但才开始,FB Watch/Show。另一方面说,由于 FB 内部 app 的分割,Instagram TV / 直播的想象空间又暂未实现。
第四,从 monetization 的角度,FB 逃不出 ads。在巨头之中,由于上述局限,FB 是最容易/最早会在 Portal 里加 fb ads 的.. Google 也差不离,但由于它更想做成大平台,可能离直接投放 ads 很远。
最后,还有 FB 的隐私和数据问题。今年以来一直是热点。考虑到美国对于家庭隐私的重视,估计 Portal 有点悬。
但从视频通话的角度,FB Portal 是很可以的。但放到大的背景中,突出两个字 – 尴尬。
Netflix 第三季度财报还是很可以的。
用户/付费用户的超预期增长支撑了 Netflix 的 growth story,股价反应很积极。
但同时我也感觉,高企的估值即将触碰到一些天花板。
与 Amazon 的关系 – 作为 AWS 的最重要客户之一,以及 Prime Video 的竞争对手,微妙;还有未来 Netflix subscription 可能与 Amazon Prime 终极会员体系的竞争。
在泛娱乐 streaming 领域,Facebook TV, Instagram TV, Snapchat 等争夺用户屏幕时间。
这么看来,Netflix 在 2019,有很多挑战需要正面对待。
在 Modern Communication (1) 的基础上,来想想怎么把商业模式分类。
这是一个不断被研究和改变的话题,今天也很难说已有商业模式已经完美。
我觉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Pivotal & Complimentary – 主要商业模式和辅助商业模式。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力更生的关键,后者更像是 good to have,或者未来收入空间有限。 每一个平台会涉及不止一种,范围限于上图中的平台。
Pivotal
Complimentary
准备也画个图 – in process..
最近 FB 有一些新闻/变化出现在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比如 instagram 创始人退出,WhatsApp 明年将插入广告,WhatsApp 创始人之一 Action 与福布斯的采访,5000 万用户数据受新发现漏洞影响,等等
Coincidently,腾讯 9 月 30 日宣布架构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被重组的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
全球(中美)最大的社交巨头最近的动作,集中反映出了 FB 和 腾讯,以及全行业对于商业化和未来方向的探索。这是一个已经持续数年的讨论、思考以及尝试,近期的事件更像是“仪式感”的体现。
借此机会,想来梳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准备分两篇 blog 来总结两个重点:产品划分和商业模式划分。
我认为,modern communication 可以分别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conversation-like 像对话一样的,比如微信和 iMessage 的聊天功能;另一种是 post + comment 发布 + 评论的模式,比如 Facebook 和新浪微博。
这两种模式是 spectrum 的两端,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当平台开始扩张,需要满足另一端及中间的需求,我们就可以看到:
稍作整理后,如下图。
仅从一个方面简单把产品归类。
下篇讨论商业模式。
Square 和 Paypal 是两家相当有声音的 fintech 公司,Square Cash app 和 Venmo app 分别是它们旗下的 p2p 支付载体。
虽然早就关注,但今天才申请了他们各自的 debit card – Cash Card (by Square) 和 Venmo Card (by Paypal)。
Cash Card 是去年推出的,4 月宣布,5 月开始预定;Venmo Card 是今年 6 月正式推出。Cash Card 接入 Visa 网络,Venmo Card 接入 MasterCard 网络。
Debit card 不新鲜,背后要有银行。Cash Card 是 Sutton Bank,Venmo Card 是 The Bancorp Bank。从这种程度来看,相当于把很多监管问题外包,从而自己更多地服务消费者。
(PayPal 也有以 PayPal 为形象主题的 debit card 和 credit card,之前就有不少发卡的尝试,但这里想聚焦一下从 P2P 支付中走出来的 debit card,也就是 Venmo 和 Square Cash)
通过这种方式,Square 和 Paypal 尽可能地想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新一代的银行,尽管它们不是银行;在此之上把所有银行已有的、有实际用途的业务再重新做一遍。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贷款业务。Square Capital 通过 Celtic Bank,目前放贷大小为 $500 – $10k,Paypal Business Loan 通过 WebBank,目前放贷大小为 $5000 – 50k
还有 payroll/payouts 等
把传统的业务和需求,用新的方式呈现,把用户体验放到首位,这是一个 square 和 paypal 在赛跑的路上(square 隐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挑战传统玩家的故事。
理论上说,Snapchat 有微信支付类似的一些基础,也做过不少相关尝试,但结果差强人意。有几个主要功能讨论一下。
2014 年开始与 Square 联手推出了 SnapCash,然而没有成功。彼时的 Venmo 已很大程度填补了这片空白(社交属性 + P2P payment + millennials),并于 12 年 8 月被 Braintree 收购;随后 13 年 9 月,当时仍属于 eBay 的 Paypal 收购了 Braintree;又过了一年后宣布 Paypal 从 eBay 分拆独立上市。
行业整合的迅速没有给 SnapCash 太多机会,而 2015 年 此前的合作伙伴 Square 也推出了自己独立的 Cash app,随后会成长为市值超越 Snap 的 Fintech 代表。
Snapchat 本身用户增长问题也负面影响了其它功能。18 年 8 月底,SnapCash 正式停止服务。
SnapCode 于 2015 年推出,本是类似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QR code,但一直没有进入主流。
可以作为添加好友的名片,作为网站链接/app下载的入口,作为支付码等等,理论上都是自然而可行的,然而 SnapCode 没能取得 QR code 的地位 – 我觉得有三点:1)被Snapchat自身用户和形象限制。这是特色,也是制约。如果当初腾讯推手机QQ支付而不是微信支付,估计难度要大一个数量级,尽管QQ比Snapchat形象更主流一些 2)美国广泛、根深蒂固、已被用户习惯的支付系统,已经距离现金社会较远,扫码支付没有在中国那样明显的比较优势 3)这种事儿整体的难度,与 Snapchat 的体量不匹配。即使高达300亿美元市值,Snap 在美国科技巨头面前还是个baby,相比之下阿里和腾讯在绝对体量上更合适(这里有些互为因果)
与 Amazon 前几天宣布的合作(扫实物购买,以及特殊promo code)最好放在更大的语境里看。
Google 对于电商的野心不减,Facebook 也是。尤其通过 Instagram 的直接购买,甚至新出一个 IG Shopping 的 app,足以让 Amazon 产生危机感。中国市场中,拼多多的微信崛起,抖音对于爆款购物的影响力,淘宝的视频购物场景,也都足以让 Amazon 对电商有更深的理解。
Google Express 成立也有年头,但近一两年多更被重视。17 年 8 月,Google 与 Walmart 的联手成为可以威胁到 Amazon 的存在;之前 Google Express 还有 Costco 的合作,以及 17 年 10 月扩大了与 Target 的合作。
除此之外,Google 在 2017 年 10 月的 Google I/O 大会上正式推出了 Google Lens – 直接识别物体、文字等等,返回搜索结果等,最直接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购物。
不难看出,Amazon 在电商方面,也需要一些新的武器弹药,哪怕是名义上的,Snapchat 的合作水到渠成。于是,在 visual search 领域理解最深的公司中,形成 Amazon + Snap 与 Alphabet 的对垒。
另外,AWS 和 Google 都在给 Snapchat 提供云服务。
有些跑题了。回来
Snap 在做微信支付的道路上,有极大的阻力,没能通过 p2p payment 和 code 扫码站住脚。与 Amazon 的合作,至少在美国市场不会是长久之计;一方面,需要持续评估 Snap 作为独立公司的可能性以及 Evan 迎接收购的态度(还有腾讯 17.5% 的持股),另一方面,需要看 Snapchat 在全球其它市场对于电商、支付等领域的作用。在美国落后的身位,可以让 Snap 在全球其它市场学会怎样成功?
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浅显地考虑了Google与其它巨头的战争 – FAMA (Facebook, Apple, Microsoft, Amazon)
按照我认为最明显最直接的矛盾排序:
都不是省油的灯。
尽管整个派在变大,但竞争会越来越明显,参考五个天花板
【推荐读物】KPCB 一年一度的 report,今年5月出的 – 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8 ,294页的看图说话
互联网作为新兴行业,增长和发展是主旋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几个天花板:
今天读到一篇关于 uber 和 lyft 等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TNC) 的分析 – The New Automobility: Lyft, Uber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Cities
文中提到了一些很没有让我惊讶的分析,在这里分享一个
没有惊讶是因为,uber 和 lyft 本身不会减少出行需求,反而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门槛,自然会使交通里程数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整体出行需求。
但这不是问题的全貌。
uber 和 lyft 等公司最大的环保/交通贡献应该是减少汽车保有量。通过增加车辆使用率,减少整个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汽车数量。同时,车辆一直在路上跑,需要停车的时间减少,整体需要停着的车辆较少,对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很有帮助,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
并且,当共享网约车比例增加,将大幅提高对于主要干道的利用率。即使里程增加,城市交通堵塞的感觉也会减少。大部分增加的里程出现在原本使用率较低的道路。
另一方面,在之前的blog也提到,这是另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网络。把原先不易管理的私家车纳入整体智慧交通 (原先 google maps 等地图软件也可能做到)。
还有一些分析,比如在大城市的集中度,参加原文。
需要带着 critical thinking 来看。